胡正荣|回望2017:文化产业百舸争流,文化建设异彩纷呈
2017年12月31日20:00,由中国传媒大学、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央财经大学、武汉大学、四川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深圳大学等16所高校联合主办的“中国文化产业学院奖跨年直播盛典(2018)”在中国传媒大学1400平米超高清4K演播室盛大开幕。中国传媒大学校长胡正荣教授发表重要讲话,回顾2017年文化产业发展特色,展望未来文化发展态势。在此将胡正荣校长讲话全文整理发布,以飨读者。
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及各位海外朋友们:
大家晚上好!
2017年,是文化大放异彩的一年;2017年,是文化感染世界的一年;2017年,文化产业孕育出大发展的空间、大繁荣的机遇;2017年,文化自信得以坚定,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文创矩阵,国之机枢。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中,用将近两千字的篇幅,将文化发展提高到了兴国强族的高度,气势恢宏,催人奋进。习主席提到,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为人民奉上丰富的精神食粮。文化与国最相关、最契合。从“文化+创意”,到“数字+创意”;从试点试验到国家战略。文创企业作为文化产业的骨髓,它的蓬勃生机赋予文化产业更持久、更热烈的生命力。2017年,文创产业的气度神清气爽,文创产品的温度沁人心脾,让我们沉浸其中,流连忘返。
科技迭代,产之隧道。2017年,人工智能、VR、AR、大数据不再只是概念。技术不但没有破坏文化,反而使文化焕发生机。科技助力传统文化的弘扬,传统文化积淀让科学技术拥有温度。不管是“文化+科技”还是“科技+文化”,都满足了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解码了全新的消费体验方式。数字化、智能化和柔性制造助力文化产品日益个性化,独树一帜,转型升级。
内容基因,业之灵魂。2017年,当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时,当新时代人民的需要已经从“物质文化需要”发展到“美好生活需要”时,如何回应百姓的文化需求?这时,文化建设就自然被提到了更高层面,需要更多的承载和担当。内容仍是文化建设的灵魂和造血细胞。只有内容才是文化产业永葆青春的引擎,才能增强振奋人心的文化力量。
文化自信,世之内核。2017年,人类社会仍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代。2017年,中国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未来可期的新时代。一带一路、两会、十九大坚定了文化自信的道路,这是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和文明之路,这是通往新时代的路。传统文化是文化自信之根基,传统工艺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载体,中国诗词和文物宝藏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表达。
亲爱的朋友们,堂堂中华,人文渊薮,时雨春风。文化产业撬动着国民经济,支撑着中华精神,承载着文化力量。中国文化正在连接世界、链接古今,中国文化正在用自己的方式和世界发生着化学反应。
在这个挑战往来如梭的世界里,中国文化产业释放的光芒越来越璀璨夺目、灿如星河;在这个无穷无尽的时间漩涡中,中华文化迸发的动能愈加摧枯拉朽、震古烁今。
期待大家在新时代开创新的业绩。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阖家安康!谢谢大家!
责任编辑 | 祁吟墨
后台编辑 | 赵婕
校 对 | 陈春晖
推荐阅读